5月,正值樱桃采摘季。杨凌示范区五泉镇高家村连片大棚里,硕大的红樱桃挂满枝头,采摘客络绎不绝,道路上时不时开来几辆卡车,待装满这红彤彤的“幸福果”,轰隆隆地驶向远方。
在其中一座大棚里,高家村乡村振兴专职人员权军涛正在通过直播的方式推介产业。“天天有客户询问价格,樱桃销量提高了不少。”提起网络直播销售效果,权军涛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产业兴旺,乡村才能振兴。近年来,高家村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打造高标准樱桃产业基地,通过建设温室大棚等设施,推动樱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然而,樱桃好吃树难栽,樱桃的挂果和品质直接受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因素影响,某一项气象指标不符合果子生长“脾性”,第二年果树就可能颗粒无收。
高家村的樱桃产业还得从2020年说起。当年,村干部万建平从外地购买了三年树龄的樱桃树栽种,杨凌气象局工作人员带着“农情小卫士”一并进驻大棚,为种植户开展直通式暖心服务。“农情小卫士”负责收集棚内环境数据,上传到杨凌设施农业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根据大棚种植户配置的信息,对照专家定义的作物生长模型进行分析,涉及品种、水肥药以及作物生长适宜条件等方面内容,通过手机APP将最新、最适宜的生产知识推送给农户。此外,该系统发出的“生产预警”提示信息可降低农户生产风险。如此一来,“娇惯”的樱桃在高家村第一年就有了不错的效益。
“村里建成3个双拱双膜大棚种植樱桃,樱桃园由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我们还聘请了樱桃种植技术员专门进行管护……”万建平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模式,挂果第一年销售额就达12万元,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有了成功经验,万建平动员群众大规模种植樱桃,依托村里60亩土地资源,采取“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成员”的发展模式,樱桃种植园项目如火如荼地搞了起来。
今年,杨凌示范区“专家联产业、科研联生产、企业联市场、部门联政策、党员联群众、书记抓典型”的“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给高家村产业发展带去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向。前不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联合有关部门以及区内食品公司举行政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高家村乡村振兴工作正式启动,针对高家村樱桃产业发展现状,各部门心贴心送政策,手把手送科技,为高家村樱桃产业发展吹响了集结号。
刘春敏 王百灵 本报记者 孙建恒
杨凌乡村振兴